夫子手冊
夫子手冊
『夫子手冊』是第三部,是日常生活、對人對事的指導,適合『夫子』『弟子』及所有有興趣實踐華文化價值智慧的人;其更詳細的『聖冊全卷』/『夫子全卷』/『夫子聖冊全卷』是更全面,也進一步闡明『夫子弟子制度』,還有『夫子手冊』的主要內容如下:
1 『六倫』,即「家庭」、「校園」、「職場」、「生活」、「族群」和「自然」等倫理註 [1],闡述『夫子』『弟子』與六者的關係和倫理;
2 禮:開明「禮」的本義,禮:體情制文,循理而行宜,乃為義之「和」,非只形式,並闡明「開筆禮」、「立志志字禮」、「成人加冠禮」、「婚禮」、「登陸禮」、「祭禮」、「孝禮」和「喪禮」等,供參考;
3 「三三九功」 --- 闡述『夫子』『弟子』生活與貢獻的九種功行,即「本三功」、「上三功」及「最高三功」。 「本三功」是每位『夫子』『弟子』都要求自己能做到,以至會眾及一般認同華文化價值智慧的人也能要求自己做到,求的不是形式,而是自己的實踐,而是自己深入的反覆體驗,而更是本人自己從中能獲得到「智仁勇」所提供的從心所欲的愉快及力量,也使自己的家人和身邊的人也得到愉快及力量; 「上三功」是每位『夫子』『弟子』自己考慮自己的條件和決心能做到多少,還是實踐全部的要求,每位誠意實踐和誠意推廣華文化價值智慧的人,都應該創造自己的條件,力爭做到,但絕對應是個人本人自行決定,由自己的本心及初心出發,其他人不應勉強; 「最高三功」雖是也要求先做好「本三功」,追求「上三功」,故可在其它六功之後;但是,「最高三功」卻仍可從小而立志,確定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去實踐和追求,具體如下:
3.1 「本三功」,又稱「三本功」:
3.1.1 學習『九九格言』(及加強版的『聖道』):自己每天看閱,及格物致知,深度學習反省反思一次,也可日夜各看閱及/或學習一次,每年或每一段時間,選一句實踐,參加【夫子會】及有關載體、群體的學習和分享,並結合「四部經典」學習; 這就是首先對自己貢獻,華文化價值智慧從來都是先從自己開始,自己先學「做人」,自己有了充足的知識品德智慧,才去推動別人、評價別人,也是「本功」中的最「本功」;
3.1.2 分享並或講解『九九格言』(及『聖道』),包括:家裡、家族裡、親戚聚會裡、夫子會裡、道場裡,或任何合適的時間地點,並大力推行實踐「夫子禮」及誦「禮運大同篇」;
3.1.2.1 在家裡對子女、及家族裡的分享及講解尤其合適和必需,需要好好準備,做出良好榜樣,還應結合闔家上下認同的家訓註 [2]講解,共同行「夫子禮」;在重要節日、家族集體活動、春秋二祭、拜祭先祖等時候分享及講解更是重要;
3.1.2.2 在可行方便的情況下,還可在學習、教學、居住及工作的地方裡,媒體的平臺上等,為華文化價值智慧發言,並多角度多層次闡揚,將愉快及力量分享,互相支持,學教共長,闡揚「夫子禮」實踐的意義;
3.1.2.3 時間情況適合,爭取也多弘揚『夫子約章』及其它「四部經典」;
3.1.2.4 推動家人同學同事朋友鄰里親屬,多參予夫子會及有關推廣華文化價值智慧的活動;
3.1.3 慈愛敬孝:「慈」對子女,親戚及後輩,為「慈愛」;「愛」對配偶為「恩愛」、對眾為「仁愛」、「泛愛」、對自然對其它生物為「兼愛」;「敬」對事對天(自然)對人,包括在下位者;「孝」對父母祖宗,感恩「生之大德」,反哺於親族及後輩;中間始終穿插一個「誠」在內;
3.2 「上三功」,又稱「三上功」:
3.2.1 納貢獻:定期和不定期貢獻出本人的時間、資源、和關愛,對象是家庭、宗族、祖國和【夫子會】及有關載體、群體,包括有良好制度的信託或發展基金,包括「聖納」;
3.2.2 周遊弘道:海外或離遠的「周遊弘道」,須做好推廣華文化價值智慧的安排及準備,視自己的考慮和條件,一生可有最少一次或兩次;首次,二十八歲前,可自己或跟隨夫子或長輩或按安排參與;第二次,三十八歲後,可帶領自己弟子或後輩,或跟隨其他夫子或按安排參與,周遊弘道,可一周、半個月、一個月、半年、一年、三年、十年等;二十八歲至三十八歲之間,視乎條件及本願,盡量安排好與家人、伴侶或親友一同「周遊弘道」;如一時間,資源不足、條件未備、準備時間不夠,也可以安排到較附近的地方;
3.2.3 不吃一種動物,如終身不吃牛,或多種動物,也可定期「守齋」,如每一周、半個月、一個月、一年齋戒一天至一個月一次或一天「守齋」不等,又或由一定年歲後開始「守齋」,培養人的感恩、慈愛人和克己;
3.3 「最高三功」,又簡稱「高三功」、「三高功」:
3.3.1 成就「聖賢心」、「華智慧」、「達德勇」,並參(以至「握知」)「九圖一片」註 [3],知(以至「深通」)「九强九弱」之變,掌握而近聖賢[4],就是已達「三三九功」最高之門,到此,人恆能自信自樂,近乎「道」而與之同行,兼能達己達人,龍德廣厚,自尊而無可無不可;
3.3.2 奉獻:切志為推廣華文化價值智慧奉獻,包括,終身投入推廣工作;與家族或家人一起,建立「聖賢家庭」、「聖賢家族」,設定家規、家訓、家業,指定一定比例或安排,永續奉獻;向值得信賴而服膺『夫子約章』的載體,如家族和【夫子會】有關的信託或發展基金;在合適時(或臨終時)捐出一部份的(或一生的)財富;
3.3.3 克己並求不朽:堅心固志,為成就「最高三功」,提出克己並求不朽;克己可參考之後的條款 --『夫子』的「宗旨」和「志業」;克己與奉獻不同的是,克己是自我要求「減少」、「去除」、「不追求」、「迴避」及/或「以大智大勇決斷」個人的一些或全部的利益、喜好、追求或夢想,如「財富」、「名銜」、「空閒」、「習慣」、「愛好」,甚至「食物」、「習性」、「婚姻」、「固定居所」等;比如克己選取不要「名銜」,做所有的工作、捐贈所有的金錢和東西,或所有的著作,盡量都不以自己的「名銜」,不用自己的「名銜」,反要成就他人,比如成就自己年青的弟子等,絕不在推廣華文化價值智慧信仰中得個人利益,這樣自然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和感人的誠意,是真正的追求不朽;此外,克己也可以是以此失得彼得,比如「減少」一定的個人嗜好,使有更多時間完成推廣華文化的著作等;追求不朽應參考立德立功立言的章段,也可以是建立自己的德行、事功或思想著作等;克己的功夫也必須先經常做、平常做,方能持之以恆,並在大疑大變的情境中、困局中,以「以大智大勇」之心決斷。 克己的自我要求,除有必要,一般毋須公開或告訴他人,為要教導他人,或立說著書則無妨。
4 「聖賢宗友」制度的功行要求;
5 「拜師禮」、「意確領任弟子禮」、「意確領任誡訓禮」、「意確領任當家禮」、「意確領任夫子禮」、「謝師禮」、「滿師禮」,部份「禮」必須由具資格的『誡訓夫子』主持;
6 「夫子誡訓」及「本願鍼規」,即闡述:
6.1 「夫子誡訓」:可由上而下;可由外而內;可由『本師夫子』傳授、或給予選擇版本,並幫助(及指導)實踐;
6.2 「本願鍼規」:可自我要求;可由內而外;可由本心自己,達「自制」、「自律」、而達「自主」;「本願鍼規」純粹是為「自利」的,幫助自己提高,毋須公開,而絕不向他人炫耀;
6.3 「誡訓」及「鍼規」最初或由外或由內起發,自可形成「外德」與「內德」;然而,若須有真正真實所得和「三益」註 [5]並行,必須明白「誡訓」及「鍼規」的所由所因,所可所限,與及最重要的所得的利益,最終轉「誡訓」及「鍼規」由內心起發,以謙益堅毅之心行持,並不斷進思;
7 『夫子學堂』、『夫子堂』、『分享會』、推廣諸華文化價值智慧學堂及學院、『夫子』聚會點(或道場)的山長、大宗師、首祭(祭酒)、門長、當家的安排;
8 闡述:『尊德學、弘智慧、本理性、兼仁勇、踐忠恕、存誠敬、極中庸、為無為、守謙沖、調情志、和剛柔、勵孝慈、遵勤儉、應家邦、守廉介、行善道、合天人、傳大愛、窮終返、法自然、垂不朽』;
9 闡述『夫子』『弟子』學習之道;
10 「知、悟、證、行」之道註 [6];特別『夫子』在該方面的輔助,包括:
10.1 啟「知」:『夫子』給予啟發,進一步深入了解華文化價值智慧,導引學生、弟子,由蒙昧到「知」,「知」有很多層次,卻必須由學生、弟子自行經驗提高;「知悟互生互參」、「證行互動互成」;
10.2 參「證」:「證」「行」是實踐實證之後所得的果,向世人弘揚,親身分享實證所知所悟所行;『夫子』卻協助,以理一分殊,不斷將「知、悟、證、行」之道的提高;
10.3 踐「行」:『夫子』指導,修「聖賢心」,行聖賢道,最終達道成聖心;
10.4 『夫子』只能給予輔助,指導,若要「知、悟、證、行」有所得,始終必須由學生、弟子自行實踐實證;除『夫子』外,在『夫子』的容許和指導下,『確領聖賢弟子』、『首徒』、個別『確領弟子』亦可按規定輔助,指導學生、弟子實踐實證「知、悟、證、行」;
11 詩歌、樂曲、頌唱、禮文節錄;
12 弘道、弘教學、啟迪培育「聖賢心」;
13 道場、聖學堂的創設、管理和發展;
14 聖職人員行守、使命和聖賢事業工作;
15 節日節令、祭奠,日常生活中實踐弘道工作;
16 念親、念母、誦祖、誦聖、弘普世和平;
17 『夫子約章』中所需實踐的,其它『夫子』『弟子』所須知、所願行的;
18 『夫子手冊』原則上也不作修改;其更詳細的『聖冊全卷』的修改可參考『約章全書』的做法;
第二:
『夫子手冊』完整全版未登上:Click Link….. (Word及PDF檔案)
世之【九强】:
『剛』之強者:强之至極,勝理勝人,至堅至剛,不容妥協,所向披靡;
『心』/『志』之強者:克己、勝己、志向堅強,無可改變;
『身』之強者:壯而實、健大有能、神精意爽,人中俊毅不凡;
『情』之強者:自强自主,猝然、無故、順逆,情恆固自樂而不可摧折;
『智』之強者:明觀人事物理,洞察往來,能握根本,知道所在;
『和』之強者:領諸眾人,和眾同心,强於決斷,不有異反;
『用』之強者:握機微之處,强幹有為,無所不可用,功成事遂;
『時』之強者:掌時勢之要,强能適勢造勢,其至也變易時代;
強之『聖』者:九强兼具,立仁德,行乎道,强於用變,內聖而外王;
【九弱】之質:
『空』之弱,其弱不見,無形可控,無處不在,無像妙有,因陰陽以妙用;
『水』之弱,其弱謙下,讓而不爭,潤物澤人,上善而兼九德;
『流』/『氣』之弱,其弱,細,微而有動,順而往,礙而無阻,無孔不入;
『眾』之弱,在眾之間、藏而不用,從人以成大;縱為首,導眾而人不能知;
『德』之弱,純,無義以陳,毋議毋反,故無德不入,無利不生;
『用』之弱,顯無用,不求得,不求用,遠禍福而大安,大安有用;
『柔』之弱,其弱至柔,不斷不間,顯弱之髓,行弱之神,盡得其精;
『時』之弱,因時之變,順勢之需,至弱至軟,藏、退,毋不可;
弱之『聖』者:九質同體,握人天之變而無為無不為,棄智絕聖,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