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99----《破缸救人》
99. 《破缸救人》
(一)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北宋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後裔。世稱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給皇帝作為管治參考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這本書簡練而精彩,所揀選敍事的歷史上下千多年前後呼應,有認真考證,非常嚴謹,往往在字裡行間的細節,和不經意的事實論述,說明了事物變化的起始和原因,所提的名字和事件均有嚴格考究及選擇,經得起論證,《資治通鑑》務求將更大解釋歷史的空間留給讀者,令人讀之回味無窮,是史學研究者及研讀者的瑰寶,到了近代,還是很多領袖和政治家身邊必讀的書。
(二)
司馬光在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鑑》,用功刻苦、勤奮。用他自己話說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鑑》,作為管治的借鑑。
治平三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宋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另有幾位史學專家(劉恕、劉攽與范祖禹等),不求個人名利,對歷史寫作的自我要求卻非常高,同心協力,繼續編撰《通鑑》,總共花了10多年,至元豐七年成書。司馬光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
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王安石新政也出現了種種困難,社會問題和矛盾日益嚴重,高太皇太后聽政,於是召司馬光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還有諸多名著被眾人所流傳。
(三)
司馬光出生時(西元1019年),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提到說,作者曾見到司馬光親自寫一張字帖,上面提到說司馬光在年紀大約五、六歲的時候,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非常嚴格,責備他小孩子怎麼可以說謊,小小的司馬光決心從此不再說謊。
(四)
司馬光在父親嚴格的要求下,比其他人都要警覺和成熟,在他七歲的時候,有一天他跟一班小朋友在後花園玩耍。有個小男孩爬高時,不小心掉進裝滿水的大水缸裡。小男孩在缸內不斷掙紮,眼看就要淹死了。小朋友見狀急得亂成一團,只有司馬光十分鎮定。他想了想,就搬起一塊大石頭,用力砸向水缸。「噹」的一聲,水缸破了。水流光後,小男孩也就得救了!等到大人們聞聲趕來,司馬光已經幫助小男孩從水缸裡爬出來。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總好把司馬光帶在身邊,見好多當時的大臣、學者、名士,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在見識方面,都學習和成長得非常快速,七歲時,司馬光即能背誦和明白《左氏春秋》。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當然亦有個別歷史學家批評司馬光保守和執拗,他亦自號「迂叟」,似乎也有自知之明,到底他是否受父親影響?到底最終如何評價他的執拗?這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