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94----《忍辱負重》
94. 《忍辱負重》
(一)
司馬遷,字子長,龍門人,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是世代負責記錄歷史家族的成員,早早已經準備承襲父職。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最為完備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司馬遷熱愛歷史,對史學有深入認識,亦明白解釋歷史非常重要,歷史也涉及人與自然的互動,制度和人事亦會不斷變化,自己也必然有一家一人的看法,要求自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二)
司馬遷,生於漢景帝、漢武帝年間,司馬談是太史令,所以司馬遷在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等書。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並暢遊各地,採集傳聞。十九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和中原地區,並對所到之處的風俗進行考察,採集傳說。早期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
二十五歲時,以使者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漢武帝元封元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後,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曆」,該曆法改變了秦代使用的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的習慣,而改以正月為歲首。從而奠定了其後兩千年來所尊奉的曆法基礎。之後司馬遷便潛心修史,開始了《史記》的寫作,開創紀傳體史學,稱太史公。
(三)
早在司馬遷撰寫《史記》時,漢武帝翻閱《孝景本紀第十一》和《今上本紀第十二》後,認為司馬遷的敍述有意貶損自己,不禁大怒,命人削去了書簡上的字,並把這些書簡扔掉了,可見當時漢武帝對司馬遷已經不滿。但是,中國傳統尊重和重視史家的歷史寫作權,即使是皇帝亦不能任意莽為,否則日後在歷史上會被史家批評,甚至加多負面幾筆,所以,有點不了了之。
(四)
漢武帝時,將軍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由於他勇猛善戰,士兵們鬥志高昂,因此也所向無敵,打得匈奴合境震動,當捷報傳入朝廷時,皇帝心裏很高興。這時,許多大臣都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
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懦無功,怒將司馬遷下獄。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蔑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恥辱的「腐刑」。
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死去,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還會惹來恥笑。於是決定忍辱負眾,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作品,此書名揚後世,留金石之功。當然,也有一些學者為漢武帝說話,因為當時漢朝的制度,如果司馬遷要免去「腐刑」的話,只要付錢就可以了,問題是漢武帝想不到司馬遷竟然拿不出這筆錢,知道司馬遷受刑之後也有些驚訝,之後也沒有對司馬遷怎樣。但事實到底如何?今天大家只能推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