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85----《勞動最光榮》
85. 《勞動最光榮》
(一)
李大釗(1889年-1927年),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一,是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之一,也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推翻北洋政府的主要角色之一,同時為共產國際的成員及其在中國的代表。1927年被捕,後在北洋政府大元帥張作霖的統治下被判處絞刑。
(二)
李大釗是遺腹子,出生時,李父已病亡六個月,李一歲半時母親病故,由祖父將他撫養成人。1899年,十歲的李大釗與16歲的鄰家姑娘趙紉蘭結婚。1907年,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後赴日本東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回國後,1918年1月經章士釗向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推薦,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
1913年8月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在校期間與同學郭須靜一起加入中國社會黨,畢業後到北平參加中國社會黨活動。同年,中國社會黨領袖陳翼龍被殺,社會黨被查封,李大釗逃離北平,避難於家鄉樂亭縣的祥雲島,及後得到天津紳士孫洪伊的資助,赴日本留學。
入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科後,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受茅原華山影響甚深。1914年組織神州學會,進行反袁世凱活動。次年為反對日本「二十一條」,以留日學生總會名義發出《警告全國父老》通電,號召國人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死反抗。
(三)
1916年5月回中國,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頑固勢力展開猛烈鬥爭。他和他的戰友們改造舊中國的決心和激情,有力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在北京創辦《晨鐘報》,任總編輯。旋辭職,任《甲寅日刊》編輯,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其後擔任過經濟系、歷史等系教授,參與編輯《新青年》,並和陳獨秀創辦《每週評論》,推動共產主義。1920年,和陳獨秀醞釀組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和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一同建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 中共建黨後,任二、三、四屆中央委員。
(四)
一年冬天,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李大釗對還是很小的兒子和女兒說:「雪下得多大啊,你們快拿著掃帚到院子裡去掃雪吧。要是高興的話,堆個大雪人也好。」孩子們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孫:「天這麼冷,你還叫孩子們去掃雪,要是凍病了可怎麼辦。」
李大釗認真卻笑著說:「孩子應當從小養成吃苦的習慣,免得長大了什麼也不會做。身體經常活動,也會增強抵抗力待在家裡不動彈,就更怕冷了」說完,他和孩子們拿了簸箕與掃帚,走到院子裡他一面掃雪,一面認真對孩子說:「將來誰也不能當寄生蟲,誰要是不勞動,誰就沒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