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76----《俠士風骨》
76. 《俠士風骨》
(一)
譚嗣同(西元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齋名莽蒼蒼齋,湖南長沙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他為官宦大家族成員,本來享有優裕豐富的生活,但決心犧牲挽救國家。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維新著名人物,維新四公子及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
(二)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學堂培養了大量的維新志士;後來參與領導了發生在西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變法,期間他力輔光緒皇帝推行變法,整頓官制,革除弊政,他篤信佛教,懷著「願以頸血刷汙政」的決心,不怕為變法而犧牲,他傳播了新文化、新思想、新變法,批判舊文化、舊思想、舊權威。他用博愛、平等、自由來衝決專制權威和倫常,在舊中國,他激烈的反專制權威這點上,有突出的進步性。
(三)
譚嗣同出身於官宦人家,其父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譚嗣同本人時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為了救國濟世,譚嗣同走上了一條「要廢除君主專制,還政於民」的路。在維新失敗之後,他雖然有機會出走,但他卻留下來,並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段話爾後成了震古爍今的名言-「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其後慷慨就義而亡。譚嗣同的道德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因此而深入民心。
(四)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裡,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於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嶽、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值得補充的就是譚嗣同夫妻恩愛,夫人李閏為中國女學會的倡辦者之一,兩人一心拯救中國,認為當前局勢必須改變,早有犧牲的覺悟和準備,若果要流血,就由自己開始,以推動人心的改變,譚嗣同說出:「世間只有心生滅,賺得悲歡傀儡忙」。又說「以求仁爲宗旨,以大同爲條理,以救中國爲下手,以殺身破家爲究竟」。譚嗣同的革命精神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