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74----《與書為伴》
74. 《與書為伴》
(一)
康有為(西元1858年-1927年),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康有為家族祖上不少人考獲舉人功名,擔任中層官員,儒學造詣深,忠誠於朝廷,又由於鄰近香港,年輕時對於英國人的制度和管治了解,康有為稱「觀西人宮室之瑰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康有為在家鄉舉辦學校,廣收弟子,促進圖強變法;又遊歷了上海,掌握現代知識和新思維。光緒廿一年(1895年)獲進士,曾與弟子梁啓超合作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張勛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中國國民黨政敵下毒。
(二)
帝師翁同龢被罷黜後,康有為成為光緒帝信任的大臣之一。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後人稱為戊戌變法。後經學者考證,首先,康有為的國語(普通話)其實非常不濟,光緒帝收到的每筆奏摺,也全文或摘要皆須送慈禧審閱,在清宮檔案中均有詳細紀錄,因此慈禧太后對變法內容完全知情。若慈禧不支持變法,戊戌變法不會維持一百天時間。
而事實上,後來被殺的變法派戊戌六君子,楊銳和劉光第是張之洞推薦的,林旭是榮祿推薦的,只有譚嗣同才是康有為同一伙的人。但在變法中,光緒帝基本上也聽康有為的意見。康有為部分不切實際的意見,及至涉嫌針對太后的行動,才會引起慈禧的不滿,所以,康有為也不算是最首個的捜捕對象。
康有為想效仿的是日本明治維新,認為當時國民素質不足以設立議會,提出變法核心為「立制度局、新政局」,建議制度局只負責議政而不涉足具體的行政。中央制度局由皇帝主持,由皇帝專權,地方則設法律局、稅計局、學校局、農商局、工務局、礦政局、鐵路局、郵政局、造幣局、遊歷局、社會局、武備局等「十二專局」,難免架空現有的軍機處、總理衙門、六部、地方督撫衙門等部門。
(三)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
(四)
30多歲的康有為,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廣州設「萬木草堂」,宣傳西方政治文化,又多聚書,多為普通之書及西學書籍。與梁啟超倡導維新變法。戊戌之變,其家被抄,其藏書移廣雅書院。 《廣雅書院藏書目》對其所藏書均有著錄。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在日本亦蒐集圖書,撰《日本書目志》15卷,分15門,每門各分子目,數項至數十項不等。
康有為自海外回國後,看見南北對立,議會政治紛亂,軍閥割據,外國強權在中國尋找代理人,無法強而有力推行政府政策,政治上越來越趨於保守,反對孫中山民主革命,與張勛一道策劃復辟帝制,不過,很快便被反對者推翻。於是康有為集中精力,在學術和教育上面有所作為。
其學術成就頗高,治學嚴謹而認真,會通新舊,匯通東西方學問,不躁動。所藏書初貯於「雲衢書屋」,後移至「萬木草堂」、「萬木樓」中。民國後,在上海又建有「天遊閣」藏書樓。據《南海珍藏宋元明書目》所載,計有宋刊14種,428冊;元刊9種;明刊232種,共5萬餘冊。又收有南海孔氏「三十三萬卷樓」舊藏及新購新學、西學之書,數逾萬冊。藏書印有「禦賜天遊閣」、「南海康氏萬木草堂珍藏」等。去世後,所藏書大部分分別歸於廣西大學圖書館、鎮江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