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51----《士人風骨》
51. 《士人風骨》
(一)
范仲淹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改革家,又是軍事家,更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詞人。他自幼失怙,三度入朝,多次被貶,然而他終究以胸懷天下的氣概,在他的人生道路和仕途上用盡全力抗爭,最終成就一代英名,他的做人、治事、詞作也被後人奉為楷模。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他那個做小官的父親病逝,范仲淹的母親貧苦無奈,只能改嫁給一個叫朱文瀚的人,范仲淹也改姓了朱。此後的十數年,范仲淹跟隨繼父遊歷過很多地方。范仲淹的母親起初希望他學習經商或者某種技藝,但他都拒絕了,他立志讀書,長大後濟世安民,可見范仲淹從小就志向遠大。
(二)
范仲淹到離家不遠的醴泉寺求學,在那裏發生了流傳千古的「劃粥斷齏」的故事。他在醴泉寺學習,每天只能吃一鍋高粱粥,早上煮好,放涼後化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撒上鹽末配點鹹菜。他這麼做,既因為貧苦節儉,又為了節省時間用來讀書。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來自己不是朱家的孩子,他跑去向母親求證,母親告訴了他實情,范仲淹深受震動、愧憤交加,決定脫離朱家,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於是范仲淹隻身攜帶一琴一劍,毅然前往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府書院讀書。寒來暑往,范仲淹在應天府更加刻苦求學,幾年後,他去參加改變了古代很多讀書人命運的科舉考試,高中進士,步入官途。
(三)
自此以後,范仲淹開始了他治國平天下的救世之路。當他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晏殊之後,范仲淹的仕途之路走得更順了些。但是,范仲淹為人太過耿直,他對朝政看不慣,反對太后在仁宗皇帝十九歲的時候還堅持自己主持朝政,因此秉公直言,上書請求太后還政皇帝,但卻碰了壁,連晏殊都不能理解他,結果他被貶出京。直至三年後,才重新被執掌了政權的仁宗皇帝召回京師,做了開封知府。
(四)
曾經有人問過范仲淹的志向,他的回答是:我或者做個名醫,或者做個大宰;名醫治病救人,宰相治國救民。他清正廉潔,為國為民,不管被貶到哪裏做地方父母官,他都能替百姓著想,為百姓謀福利,辦實事。因此無論范仲淹走到哪裏,那兒的百姓都很感謝他的恩德。作為文人的范仲淹,在詩、文、詞、賦等方面都極有成就,尤其是散文和詩詞。他的詞僅存三首,其中三首僅存詞目,傳世的只有《漁家傲》和《蘇幕遮》兩首。但正是這兩首詞奠定了他在宋詞史上的地位。那首《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開創了宋詞豪放派的先河,反應的是不折不扣的邊塞風光,氣勢恢宏,感情悲壯。而那首《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則是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兩首詞一豪放一婉約,展示了范仲淹不俗的作詞功力。
最後還有范仲淹的名句,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顯示出他君子的胸懷和聖賢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