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49----《逆境自強》
49. 《逆境自強》
(一)
王守仁(西元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王守仁的爸爸王華是考獲狀元出身的高級官員,但王守仁的祖父卻叫王守仁不要學他爸爸只想科舉,應該以做聖人為人生目標!王守仁他的一生都是傳奇,年少叛逆卻成大器,一介書生卻能用兵,更能創立心學,影響直至五百年後,特別在近150年,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地方,面對西方的外部壓力和挑戰,很多知識青年和社會精英,都非常崇拜王陽明,並以他為榜樣,強調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的智慧和努力、強調知行合一、強調要以內心的力量改變外間世界!
(二)
王陽明不僅在哲學上頗有建樹,在事功方面更是堪稱後人典範。他不僅不畏權臣迫害,還用很短的時間平定了明朝的寧王叛亂,功績昭著後世。今天為大家講述王陽明的五件事,希望大家學習心學大師的學問和功夫,感悟心學。西元1505年,正德皇帝15歳繼位。有稱是明代最風流的天子,繼任頭幾年,只聽任頗有政治才能的劉瑾等宦官專權。劉瑾團結各個實力宦官,又引誘皇上遊樂,狐假虎威,全力壓制了以士大夫為首的官僚文人集團,部分官員對此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員選擇了趨炎附勢。正德元年(西元1506年)冬天,正直官員戴銑、薄彥徽等20多人上書正德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人,結果反被打入死囚。
(三)
當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於義憤,冒死和其它人一起上書為這些官員辯護。正德皇帝看了奏疏對劉謹說:「你自己看著辦吧。」劉瑾此時正對王陽明等人恨之入骨,即下令將王陽明重打四十大板,謫遷至貴州,作一個沒有品級的驛丞。儘管這樣,劉瑾黨羽仍不想放過王陽明,派人尾隨王陽明,準備將他在途中害死。
王陽明行至錢塘江,遇到了殺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並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邊,製造了投水自殺的假像。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為真,在錢塘江中四處尋找屍體,還在江邊哭吊了一場。王陽明潛逃到福建,想隱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擔心影響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設法避過追殺,到貴州龍場驛赴任,當時是非常荒涼偏僻的,不過,震驚理學心學上的大事件「龍場悟道」,就是發生在這裏。5年後(正德五年 西元1510),士大夫在權力鬥爭中勝出,劉瑾倒臺,並且被凌遲處死,王陽明被重新起用。
(四)
王陽明的心學強調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純粹的理論,他更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家。「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認為知和行是事情的一體兩面。如果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會自然而然付諸行動;如果沒有付諸行動,那就是我們根本沒有真正認識到這個道理,沒有真正「知」。所以心學點破了知和行之間的辯證關係,是面向實踐的。王陽明將理學發展成為更高階段的心學,其中有「四句教」,將他的學說基礎勾劃出來: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是近代東方價值智慧信仰的最高典範,一生人立德、立功、立言均能做得到!門本人弟子學生甚多,他對於良心和良知非常注重,死的時候總結自己一句:「我心光明!」是他對自己良心良知的總結和總評價,到今天,他的心學,還影響著很多中國人和諸華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