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47----《少有大志》
47. 《少有大志》
(一)
朱熹(西元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朱熹從小做學問便非常用功、嚴謹、廣博而且精準,才能擔當起成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傳承弘揚者,能夠成為宋代以後,學習儒者的老師,大家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家境窮,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學生非常之多,歷高孝光寧四朝,官位雖不高,頗得到皇室尊重。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朱熹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他確立了完整客觀的理學體系。
(二)
朱熹五歲入小學,十八歲舉建州鄉貢,十九歲登王佐榜進士,紹興十九年十月以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紹興二十年(西元1149年)春,回鄉省墓,並贖回質田百畝,充作茶院朱氏的祭田,二十二歲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為官四十八年中,先後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講官四十天,官至直寶文閣待制,封婺源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兼秘閣修撰等職。妣劉氏,卒於淳熙三年,慶元年再與朱熹公合葬焉。嘉定元年妻以夫貴,追封為碩人,紹定三年贈徽國夫人,元順帝至正二年改封齊國夫人。
(三)
朱熹曾在嶽麓書院講學,使書院被譽為「瀟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書院,邀請了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講學。朱熹發揚《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後世學者必宗的追求。朱熹所撰的史學著作不多,提升了中國歷史中的正統觀是他的傑作。朱熹及其門人趙師淵編著《資治通鑑綱目》,共59卷,修訂了他認為司馬光所作過於主觀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朱熹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漢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創造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本書重點不在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而是強化了中國歷史朝代中政權的正統觀念,這一點也影響了東亞、東南亞各國。
(四)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自幼跟隨父親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劉子翬、劉勉之、胡審習字,嘗學曹孟德書,後攻鍾繇楷書及顏真卿行草,一生臨池不輟,書法造詣精湛,筆墨雄贍,超逸絕倫。自古以來,傳世墨跡,雖是斷簡殘編,都被奉如至寶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已成為中國官方哲學,不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產生巨大的影響。他思想學說的盛名,把其書法藝術的光芒掩卻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現今傳世作品以行書簡牘為主,大字墨跡卻不多。
朱熹的理學詩是非常有理學心學義意的,歷史感強,充滿了哲學思辯,其中一首: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