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43----《機心處處》
43. 《機心處處》
(一)
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1107年-1187年),名趙構,字德基,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政治上不思進取振作,他聰明、思想敏捷細密、又懂得忍隱,卻非常退縮保守,只是通過權術平衡,保護自己,包裝自己,可以說是自私自利,昏庸無能;然,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二)
靖康元年(西元1126年),他於金兵大舉南侵時,奉欽宗之命,與王雲一起出使金國求和。經過磁州(今河北省磁縣)時,州官宗澤勸阻他說:「金朝要你去議和,這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已經兵臨城下了,求和還有什麼用,你此去豈不是自投羅網!」百姓也攔住了他的馬,不讓他北去。趙構害怕自己被金國扣留,便駐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稱河北兵馬大元帥。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趙構即位後,在金兵追擊下不斷南逃。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戰派李綱為相,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發動軍民抗金。不久,他罷免了李綱,啟用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把宋軍防線由黃河一線南移至淮、漢、長江一線,從而使抗戰形勢逆轉。使得金兵分兵三路即輕易渡過黃河,並在不到三個月之內即佔領了西自秦州、東至青州一線之廣大地區。
據野史逸聞說,趙構有一次在黃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單身匹馬,後有忠臣之子李馬捨生忘死地背著他逃至河邊,又駕船過河,才倖免於難。事後,趙構為了標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他擔心李馬會揭穿真相,據說將李馬藥啞,不久殺死了李馬。野史故事雖然未必真確,但也反映當時部份人對宋高宗的不滿,或者宋高宗的皇帝地位並非十分穩固!
(三)
從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八年(1138年)的十餘年間,高宗一直輾轉在東南沿海各地,躲避金軍。他否定了張浚「權都建康,漸圖恢復」的建議,南逃至臨安(今杭州市)定都。東京留守宗澤欲渡河北伐,力勸高宗回汴京坐鎮,高宗置之不理。 在他逃抵臨安後,又為形勢所逼,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金,後卻又任用投降派秦檜為宰相,對金以求和為主,一味地屈膝妥協。
紹興十年(1140年),金軍大舉入侵,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南下中,取得了順昌、郾城等役的勝利,岳飛軍收復西京(即洛陽),前鋒直抵朱仙鎮,離汴京僅45裡之遙。然而宋高宗卻與秦檜迫令張俊、楊沂中、岳飛等撤軍,完顏宗弼(金兀朮)則乘機率重兵進軍淮南,形成大軍壓境之勢。為了徹底求和,高宗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入朝,明升官職,實解兵權。同時還撤銷了專為對金作戰而設置的三個宣撫司。不久,更利用秦檜誣陷、冤殺了岳飛,以割地、納貢、稱臣的屈辱條件,與金朝訂立了「紹興和議」。
高宗對內還全力鎮壓了洞庭湖地區的農民起義。紹興和議後全力排斥打擊抗戰派,朝政完全被議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戰派官員被貶謫被迫害。高宗還嚴禁對議和不滿的呼聲,太學生張伯麟在壁上題詞:「夫差,你忘記越王殺害你的父親嗎?」結果被打幾十大板刺配吉陽充軍。
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1年),金廢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大舉南侵。在採石磯(今安徽省)為虞允文統帥的宋軍所擊敗,使南宋再次轉危為安。不過,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國策遭到了部份軍民的強烈反對,另一方面,長期戰爭亦使國家開支很大、稅收很重,使他的統治難以繼續維持,高宗和宰相陳康伯等商議後,以年老厭煩政務和想以「淡泊為心,頤神養志」為藉口,在次年退位,自稱太上皇,禪位於太子趙昚,太子是宋太祖之幼子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的養子,高宗退居德奪宮。
(四)
趙構退位後,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有些干預。有一天,他去靈隱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象個行者。」行者哭著訴說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餬口,得來此處投親,幹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說明。」回宮後果真對皇帝講了,要復他的職。幾天後他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他回宮後在宴飲時便怒容滿面。孝宗小心翼翼地問趙構為何生氣,趙構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昨日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復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孝宗無奈給他復職,宰相只得照辦。
批評趙構的人認為:他是奸詐與昏庸的結合,對於中國喪失北方大部份領土,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也有少數人認為:趙構在中國的東南部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富裕的南宋政權,擺平了東南的豪強和士大夫群體,又成功結合了南來的北宋子民、大臣和軍事力量,平定了內部的叛亂,建立了延續中國文化和非常繁榮的一個貿易載體,期間通過海上的貿易和文化的發展,將人類的文明帶上一個新的高峰,實在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