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36----《虛心納諫》
36. 《虛心納諫》
(一)
在古代,如果敢在眾人及皇帝面前指出皇上的過失,或甚堅持己見而槓上皇帝,或甚至批評及指責皇帝的行為、否定皇帝的決定的,就可能會因對天子不敬的言行,以「大不敬」的罪名招來處罰,甚至有殺身之禍。但在貞觀時期,只要是為國家社稷著想,誠心指出並糾正皇上的缺失,不但不會受罰,說不定還能得到豐厚的賞賜呢!也唯有唐太宗這樣心胸寬廣的皇帝,才能有如此豁達的境界!
諫議大夫王珪,個性耿直敢言。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孫因為教授宮人聲樂方面的事情被太宗責備。王珪、溫彥博認為責任不在祖孝孫,便勸諫太宗莫責怪祖孝孫。但太宗訓斥王、溫二人說:「你們都是我的心腹,應當進忠獻直,怎麼能附下罔上,反為孝孫說話!」。溫彥博趕忙拜伏謝罪,而王珪偏偏沒行拜禮,說道:「陛下讓微臣處在中樞要職,要求臣盡忠職守。今天臣進言不是為了自身,不料陛下懷疑並責備臣,這是陛下對不起臣,不是臣對不起陛下。」太宗聽了,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太宗對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能做到採納諫言,真是難啊!」並表示後悔責備了王珪和溫彥博。希望眾卿不要因此而不敢再直言進諫。
(二)
唐太宗的媽媽竇太后、祖母元貞太后獨孤氏均具鮮卑血統的貴族,所以,太宗也喜歡胡人的玩意,喜歡飼養獵鷹和鳥類。貞觀三年,有一位台使來到涼州,看見此地有一種很稀有名貴的大鷹,台使就叫涼州都督李大亮把鷹進獻給唐太宗。李大亮為官清廉,政績卓越,私下上書給唐太宗說:「陛下下令禁止打獵,現在卻派使者前來索要大鷹。如果這是陛下的意思,那就是陛下違背了過去的聖旨;如果是台使自作主張,那就是使用的使者不當。」
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摺,回覆道:「你這些年在州鎮之中,聲威遠揚,忠心勤勉。我派去的使者索要大鷹,你並不屈從,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還引古論今,進獻忠言,可謂忠誠之至。有你這樣的臣子,朕還有何憂?希望你能夠保持這份忠誠,始終如一。你的一番話,確實珍貴呀。現在我賜給你金壺瓶、金碗各一隻,雖然不是價值千金,但這是我平時自己所用的東西。」接著又下賜一部荀悅的《漢紀》給李大亮。
(三)
貞觀四年,太宗下令修整洛陽乾元殿,以備出巡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中張玄素犯顏勸諫說:「天下初定,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提倡節儉,以禮治國,陛下您更應該以身作則,現在做這種勞民傷財的工程,您還不如隋煬帝。」
太宗想看看張玄素的膽量到底有多大,試探他說:「朕不如隋煬帝,那麼比夏桀、商紂如何?」張毫不畏懼地回答說:「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去修這座宮殿,很可能導致天下大亂,那麼您與夏桀、商紂沒什麽兩樣。」太宗感嘆道:「是我考慮不周了。」不但下令立即停工,還賞賜了張玄素絹二百匹。
太宗對房玄齡說:「要地位低的人干預地位高的人,歷來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無私,又怎能做得到呢?」
(四)
所有的人都知道,諂媚逢迎的話只會害人,但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說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特別對於一國之君來說。唐太宗君臨天下後,希望憑藉文武百官的直言議論以知政教得失,所以鼓勵百官直言上疏,敢逆麟直諫的官員不在少數。貞觀時期,唐太宗開明的作風及開闊的胸襟,使進諫成風,也成為歷史的美談。
此外,歷史學家考證認為:當時唐朝有鮮卑人和漢人結合在一起的關隴集團,他們和皇室共同管治中國。所以,唐朝的皇室對這些關隴集團的大臣也非常倚靠和尊重,這也是唐朝歷史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