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31----《遷都洛陽》
31. 《遷都洛陽》
(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後改姓元,祖母為漢人馮太后。他是一名卓越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崇尚中原文化,實行漢化,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基準。是北方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實現民族融合的一次實踐,對各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
北魏在之前定都平成(今山西大同東北),孝文帝繼位後就下了一個決心——遷都,把都城從平城遷到今天的洛陽。但是,北魏的鮮卑族已經習慣了北方的生活,在他們眼裏,洛陽是南方,不習慣在那裏生活,遷都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孝文帝想了一個辦法,他全國動員,說要攻打南齊。有一次上朝,他就把這個南伐攻滅南齊的主張提了出來,果然引起大臣們的強烈反對:「這裏挺好啊,咱們要打到南方幹嘛?南方都是成片的河流,沒有成片的草原,我們是遊牧民族,為什麼要把馬遷到那裏?」反對最激烈的是拓跋成,孝文帝見此情景,拍桌子發起火來,實際上他也不是真的發火。他說:「我是一國之主,我想發兵攻打南齊,你們反對什麼?」回到宮中以後,他單獨召見拓跋成,跟他說:「老實告訴你,我剛才沖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因為你是群臣之首。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一個用武的地方,這裏適合打仗,但是不適合做一個發展壯大的皇朝的都城,更不適合在這裏推廣改革。現在要想移風易俗,要想改革,必須要遷都。這次我說出兵伐齊,實際上是以這為藉口,率領或者逼迫文武官員和那些貴族們,還有軍隊,跟我一起遷都中原。」拓跋成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一聽孝文帝的話,就什麼都明白了。
(三)
西元493年,孝文帝親自帶領30萬步騎兵南下,大家都以為他要去伐齊,沒想到是遷都。那個時候,正好是秋雨綿綿,足足下了一個多月,道路泥濘不堪。雖然行軍很困難,又受到貴族的阻攔,但是孝文帝毫無退意,他說:「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那豈不是要讓後輩人恥笑嗎?好,既然大家反對再往南去攻打南齊,要不我們就把國都遷到這裏,你們看怎麼樣?」雖然大家面面相覷,最終也不得不統一遷都了。
接著,孝文帝推行改革。
第一,改說漢話。30歲以下的人必須改口說漢語,30歲以上改不了的,可以慢慢學。不說的就降職或撤職。
第二,穿漢服。將服裝改為漢服,鼓勵鮮卑人與漢族人通婚。
第三,改用漢姓。他首先改姓為元,叫元宏。
(四)
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的政治和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漢化大融合,這種融合沒有通過殺戮,沒有掠奪人口,而是以主動融入的方式完成了;不過,後來漢化了而都城在洛陽的鮮卑人,和沒有漢化的北方和住在平成的鮮卑人,產生了很大的衝突,結果發生了北方六鎮的內部叛亂,間接導致了北魏的分裂和滅亡。後來的滿洲人認真參考了這一段歷史,也包括了後來金代的做法和歷史,在服飾、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字上漢化漢化做了很多不同的措施,包括薙髮易服,對東北滿洲起源地的保護等等,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除了中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和蒙古人,世界上不少了的少數民族政權,很多時都喜歡通過和不同民族通婚,能夠凝聚更大的管治力量,比如說歐亞大國土耳其,以至到歐洲大陸很多王國都有這樣的傳統習慣,非常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