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26----《三顧茅廬》
26. 《三顧茅廬》
(一)
東漢末年,黃巾亂後,群雄並起。曹操雄據中原,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佔有江東,廣納賢士,兵精糧足,勢亦甚盛。而劉備那時尚困守新野(在今河南省),一事無成。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但是缺乏謀臣,為他畫策,所以急需找一位經綸天下的大才,幫助他建立不朽的大業。
當時,劉備雖然也有一位謀士徐庶,很有才能。但是被曹操知道了,也想重用他,便把徐庶的母親扣留起來,偽造一封家書,叫徐庶回去。徐庶是個很孝順的人,恐怕母親為難,只得離開劉備。臨走時,鄭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他有奇才,如想成大業,必須請他出來幫忙。後來又有一位名士司馬徽,也向劉備稱頌諸葛亮的才能,於是劉備決心敦請諸葛亮來共圖大事。
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尊敬,劉備就帶著關羽、張飛,親自到襄陽城外二十裡的隆中去拜訪諸葛亮。到了諸葛亮的往處—臥龍岡,一問,原來諸葛亮已出外閒遊去了,而且歸期無定,劉備只得惆悵的回到新野。
(二)
過了幾天,劉備派人去探聽,知道諸葛亮已回來了,便立刻準備再去拜訪。張飛說:「這樣一個鄉下人,何必大哥自已去,派個人把他叫來不就得了。」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可以這樣!」便帶了關、張兩人一起去。
那時正是冬天,劉、關、張三人走到半路,便刮著刺骨的寒風,下起大雪來,張飛又抱怨起來。到了臥龍岡,三人下了馬,走進茅廬,看到草堂上有一位青年,抱膝擁爐,正在歌唱。劉備以為這回總算見著諸葛亮了,等他唱完,便向前施禮,並說明來意。誰知他並非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當下諸葛均告訴劉備,他哥哥又外出訪友去了。劉備覺得很遺憾,因為天下大雪,張飛催著快點回去,劉備便寫了一封信留下,說明仰慕之忱,並準備再來,於是告辭離去。
走出門口,剛要上馬,看到村口小橋上來了一位老者,騎著一匹驢,口裡朗吟著詩句。劉備又以為是諸葛亮,連忙上前施禮,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劉備非常失望,只得冒著風雪,快快地回到新野。
(三)
過了一段時間,已是第二年春天,劉備始終覺得非找著諸葛亮不可。便叫人選定吉期,齋戒三日,沐浴薰香,抱著一腔熱忱,準備再去尋訪。關羽和張飛知道了都不高興,同去勸阻。張飛還說:「不知他有什麼了不起,去了兩次找不著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來,那就讓我帶根繩子去把他綁了來,豈不省事。」劉備說:「你不要胡鬧,這次不要你同去。」張飛見劉備生了氣,也就不敢再講,仍舊和關羽兩人跟著去。
到了臥龍岡前茅廬,一問,知道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劉備不敢驚醒他,便一直站著等候。等了好久,諸葛亮才醒來。於是劉備很謙恭地向他請教安邦定國之計,諸葛亮暢讀天下大勢,劉備非常欽服,便很誠懇地請他出山相助。諸葛亮本來只想隱居躬耕,不願過問天下大事的,因感於劉備的三顧茅廬,誠意難卻,終於答應了。
(四)
後來,諸葛亮協助劉備,取荊州,得巴蜀,連東吳,抗曹操,三分天下,形成所謂三國。劉備死後,受命託孤,輔佐後主;首先,帶兵西南,七擒七縱孟獲,終於使當地的叛亂徹底平復;跟著六出祈山,數次出師伐魏,希望復興漢室;最後鞠躬盡瘁,死於軍中,成為歷史上不朽的大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初初幫助劉備建立功業的時候,建議劉備首先要攻取並平服四川,取得長久的根據地。可是,當時的四川的州牧管治已經非常寬鬆,很難超過他,很難簡單用仁政去爭取民心;但是,如果太強硬的話,人心亦難以折服,不利劉備未來的統治,真的是非常困難!
為了取得民心,但又能鞏固統治,安定社會,正當劉備的團隊意見紛紜的時候,諸葛亮提出了不是一味寬容,而是剛柔並濟,寛猛同施的管治理念,結合儒家的仁治,同時也施用法家有法必依的嚴厲,果然成功在四川建立穩固的根據,諸葛亮留給了歷史一種非常高明的統治智慧和權術,一直為中國歷代學者和政治家所佩服和欣賞,進一步提升中國管治和社會治理的能力。
1000多年後,有一位四川巡撫在武侯祠所寫的對聯,非常能夠講述出諸葛亮管治的精髓: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之間的互相信任和欣賞,成就一段不世功業,實踐而留給了中國一段令人非常羨慕的歷史,三顧草廬形容虛心求才,再三敦請賢能。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也用一生的智慧和忠勤報答劉備知遇,他們二人誠懇真摰,推心置腹,能人所不能,互相幫助和成就了對方在歷史上不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