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20----《罷黜百家》
20. 《罷黜百家》
(一)
漢代初期,統治者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賦稅,任由經濟自行發展,對外則用和親政策,避免戰爭,鼓勵人民生育,經過高祖皇帝、惠帝及文帝、景帝多位皇帝數十年的和平發展,為社會經濟帶來了繁榮發展,人口和財富亦不斷大幅增加。
武帝即位時,適逢國家休養生息七十載,社會、經濟發達。
(二)
隨著國家的發展,中央政府的權威空前強大,而且國家的事務和發展越來越繁複和擴大,需要有更好的協調分工和管治,為了發展和鞏固政權,急需一套「大一統」的哲學思想;因此,漢武帝聽從衛綰、田蚡和竇嬰等的主張,尊崇儒術,貶抑黃老之術和法家。漢武帝此舉受到祖母竇太后的強烈反對,儒家勢力受到打擊。
及至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
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漢武帝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百家之(言黃老別名)於官學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以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還批准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據成績高下補郎中文學掌故,吏有通六藝者選拔,擔任重要職務。特別傳統經學將很多古代的典章、制度、文化、經濟、政治、道德記載了,成為新皇朝必要而最好的參考,經學在這個時候全面運作流行起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和參考,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重視學習其他學說。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
(三)
董仲舒是孔子以後,宋代朱熹出現以前,中國最偉大、論述最全面的大學者,他的學術範圍包括:政治、制度、文化、道德、宗教、倫理學、形而上學、本體論、讖緯等等方面,董仲舒有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五德始終」、「大一統」、「愛人正我」、「五常五德」等學說,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而且全面的體系,甚至將部份宗教化,使儒學儒教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董仲舒企圖用上天來限制皇權,出現天災、饑荒、蝗蟲等災害都是因為皇帝不修德,叫做「天人感應」;如果一個皇朝的沒有德行的話,就會好像秦朝,由漢朝替代,叫做「五德始終」;董仲舒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漢武帝聽見董仲舒說皇朝不是永恆的,自然災害係因為皇帝做錯事,覺得是異端邪說,簡直荒謬,胡言亂語,勃然大怒,要將他處死,幸好董仲舒學生眾多,大家全力挽救說情才免於一死。不過,從當天開始,絕大部份儒家學者都非常推崇董仲舒的說法,出現災害的時候,也請皇帝必須下詔罪己,聽民間意見,一直至滿清,康熙皇帝也做得非常認真。這是全世界都沒有,是中國政治文化的特色。
(四)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堪稱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有史學家曾提出,這是漢武帝與董仲舒君臣合謀而成的,一個是為了建立大一統帝國的需要,一個是出於爭奪學術地位。但無論如何,這政策為後世統治者所遵奉,長達兩千多年之久。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國家明說以孝治國,官吏主要出自讀書人,儒家逐步發展,此後二千年間,大部份時間為正統思想,對我國文化發展,影響深遠至極。在當時有益於國家的加強和統一。我們也可以看到,董仲舒死後約400多年,東羅馬帝國時也將一種宗教規定為國教,今天有很多國家還是有指定的國教,也是人類社會一種普遍的現象。
兩千年前的董仲舒作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總結出及發現了很多先驗卻非超自然的「必然」,他提出了仲舒八面,就是任何東西(事和物)存在,都必然有:「左邊右邊、前邊後邊、上面下面、表面裏面」,所以,觀察事物,掌握事物,必然要多角度、多方面,這是當時一種全新的知識論,今天還是非常有價值;董仲舒又提出了「五常曰:仁義禮智信」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現代則叫【普世價值】,五種普世價值中提出了智慧也是一種道德價值,提倡了普世價值必需要運用「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