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13----《離騷》
13. 《離騷》
(一)
《離騷》作者是屈原,是非常精彩浪漫,充滿神奇而豐富想像故事的詩賦,抒發屈原對個人、對命運、對國家、對世界的感受、無奈、激憤和讚嘆,是中國古文化和古文學的瑰寶。屈原(約西元前340年—西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是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愛國愛民,得楚懷王重用,曾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則主張合縱抗秦,反對與秦國交好,後來卻因遭親秦的和耽於逸樂而不明大勢的貴族排擠,被放逐到楚國南方(沅、湘一帶)。
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郢都,屠殺人民,並且毁壞祖宗的祠廟和墳墓,掠奪象徵楚國的國寶,打得楚國似無法重新站起,愛國的屈原便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沉;百姓都非常懷念他,據說端午節就是他的忌日。
屈原寫了許多不朽詩篇,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
(二)
《離騷》指遭逢憂患、牢騷或不幸遭遇的悲憤,是楚辭中最著名的作品,全篇2477字,約400句,可說是屈原的自序,屬於自傳文學與抒情詩。
日本當代著名楚辭學者竹治貞夫先生把《離騷》分為五段:
第一段自我介紹,敘述屈原充當楚國大臣,蒙受譭謗,終至退隱。文章一開始指出高陽(即顓頊)是他的始祖,自敘系譜、遠祖與父親名字,出生年月日,誇耀自己的才能和美德,以花比擬自己的品德,對比官員的貪婪諂諛。他的宏願是協助君主治國,害怕和厭惡無良官員誤導君王,他選擇了為理想而戰鬥,以達到「彭咸遺則」。(彭咸可能是殷商時賢人、巫師祖先或道家真人。)屈原抨擊「小人」對他的誹謗中傷,並抒發被君王疏遠而感到悲憤。
第二段敘述詩人立下遊觀四方之志,但受到女嬃反對和勸告,於是向重華詢問。女嬃是屈原的姊姊或女侍,警告他不要過於固執,要他將就一點,但他仍要維持自己的道德標準。他渡過沅、湘,向九嶷山的神靈重華陳辭,評論古今賢主(禹、湯)昏君(桀、紂)成敗之跡,治亂興亡的歷史,表述自己對楚國宮廷的態度,申明寧死不悔,堅持初衷,絕不同流合污。
第三段敘述詩人遊觀上下四方以求索美女(似是比喻作理想的夥伴和賢主),但苦無良媒而失敗。詩人向天界漫遊,有神靈扈從,龍鳳為御,風雷為他奔波,仙禽為他開路,雲霓玉鸞簇擁著他飛向皇天。他到達天帝的宮門,但不能進入,然後求下界的美女,求宓妃而中途違棄,欲求簡狄和有虞二姚,都苦無良媒。
(三)
第四段敘述詩人感失落失意,向靈氛和巫師求教,占卜去留,他們都勸詩人再遠行以求美女,做人圓滑一點,不要堅持理想,或離開楚國。屈原猶豫未決,內心強烈鬥爭,在去國與留下來之間掙扎,抒發了對楚國現狀的感慨。
第五段敘述詩人再次登上周遊之途,窮極四方,但不忍懷鄉之情,以致終止行程。他飛升上天,周流遠遊,遊蹤廣遠,氣派宏大壯觀,是文章的高潮。他駕著飛龍,以神駒駕車,糧食精美,載歌載舞,有龍鳳玉車,歷經崑崙縣圃、流沙、不周山和皇天,打算遠走高飛,希望尋得新天地,找尋理想伴侶,但並不成功。他捨不得離開故鄉,內心矛盾,最後決定留在楚國,放棄投奔理想的世界。
篇末最後五句稱為「亂」,情感特別激昂,批評耽於逸樂而不明大勢的貴族對他並不公正;結果只能選擇以死殉國,「追隨彭咸歸去!」
(四)
《離騷》抒發了屈原對楚國熾熱的愛國情懷,體現他對理想的追求和堅定;同時也表達屈原的孤芳自賞、遺世獨立、時不我予之慨。
《離騷》吸取楚地民歌的語言特點,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長,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屈原不僅採用靈活變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戰國散文的句法,創造了一種節奏分明而參差錯落的雜言句式。這種句式靈活多變,語言節奏特別;交叉使用五、六、七、九字句,通過字數的增加或減少,營造跌宕起伏的語言節奏,形成《離騷》特殊的語言節奏美。
另一方面,它的風格浪漫,想像豐富,情感激昂,詞藻瑰麗,善用比喻,托物寄興,實為不可多得的佳作;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感染後來文人爭相模仿,發展為漢代「士不遇」的辭賦傳統,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崇高地位,令「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詩經·國風》和《楚辭·離騷》的並稱「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