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12----《守株待兔》
12. 《守株待兔》
(一)
韓非子(西元前280年-西元前233年),又稱《韓子》,主張應該要「法」、「術」、「勢」三者並重,是中國古代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的老師和同學李斯一樣,都是儒學大師荀子的學生,曾一同拜荀子門下學習治理平天下,及協助人君的「帝王之術」。大思想家荀子,將控制和影響人行為的主因外在化了,認為通過禮和教育可以使社會和平和不斷發展,他兩位學生則將法律代替了他老師的禮,在紛亂和戰爭越來越激烈的戰國後期期間,法治的主張成為了最主要的管治方式和最成功實踐。
關於韓非生平事蹟之記載,主要見於《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子,是韓國的宗室貴族;當時韓國為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國。韓非子有嚴重口吃,卻擅長於著書立說,同學李斯擔心比不上他,妒忌他。
韓非子愛好刑名法術學問,重新恢復社會的秩序、穩定及和諧,他考察了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寫下《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
(二)
《守株待兔》,典出《韓非子.五蠹》。『蠹』字意指由內部危損整體的木中之蛀蟲,五蠹指五種蛀蟲,韓非認為五蠹藏於學者(儒士)、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遊俠、墨家人士)、患御者(逃兵的人)、商工之民(工商企業)等,為擾亂君王法治的五種人,考量國家形勢,不應該鼓勵這五種人的出現與發展。本篇為歷史上公認的韓非子代表作,而這故事更是韓非子最廣為人知的一則。
韓非子是戰國晚期人,擅長以寓言故事,來說明哲理。本篇主要是勸告為君者,治理人民要合時宜,制定適當的政策,不能盲目地遵循古制,死守狹隘經驗,認為古代聖人的政策都是好的,而妄顧適不適合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
韓非子舉了以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
春秋戰國時代,宋國住著一個勤快的農夫,每天辛苦的耕田,從來沒有間斷,將稻田整理得青綠無比,一顆顆的稻穀又肥又大。
有一天,當他正在田間除草之際,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從草叢裏跳出一隻兔子,慌慌張張的從他身邊掠奔過去,一不小心撞在田邊的樹幹上,當場折斷頸骨,鮮血淋漓,鳴嚎了兩聲,便倒在地上死了。
農夫抓起兔子,高興的說:「今天運氣真不錯,不費半點力氣便撿到一隻兔子。兔肉可以吃,兔皮可以賣錢;如果一天抓到一隻兔子,一個月就有三十隻,那我不就發財了嗎?又何必再那麼辛苦,在艷陽下耕種了!」
(三)
農夫一廂情願地打着如意算盤,愈想愈自覺靠譜,於是下定決心,自此以後,只專心一意做一件事,就是守着這株「幸運樹」,等待那隻不知何時會出現的「兔」。因此,農夫丟棄了幹活用的鋤頭,每天守在樹下,等待另一隻兔子的出現。
春去秋來,原本蒼翠碧綠的稻田,長滿了荒草,而農夫等待的兔子仍然沒有出現。這是一傳十,十傳百……傳揚了出去,遍及全國,國人都把這個「守株待兔」的笨農夫當作笑柄,譏笑他貪圖安逸,不勤勉工作,將僥倖當作永恆,只是死守舊規,不知變通。
韓非子想藉此故事來告誡君主,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兔之人,根本是徒勞無功。
(四)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影響深遠,經常為後世引用,如東漢.王充《論衡.宣漢》:「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又或明.朱權《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進若緣木求魚。」
人們除了將它比喻為拘泥守成,不知變通外,後來也拿來比喻一些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的人。
《韓非子》使用了許多故事說明道理,是史書的重要參考來源;從歷史學而言,它亦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當中許多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成了日後成語典故的出處。
韓非是個非常進取的人,有見韓國漸漸衰弱,曾多次上書韓王,皆不為所用。韓非深明遊說的困難,遂撰寫了《說難》一書,後來跑到秦國希望能夠有所作為,可惜其他人妒忌迫害,最終死於秦國,難逃遊說的禍難,不過,他的著作系統而且有深度,他本人也長期在權力周邊生活和觀察,真正了解政權的運作,又有大師級思想家的理論和理念指導,有很多很多的突破和超越時代及地域的成果,他的作品有非常大的參考的價值和進一步發展的作用,是中國法家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