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10----《學生求學問》
10. 《學生求學問》
(一)
一般來說,有用的東西固然有用,會珍而重之。然而「無用的東西」也有它的用處,人們卻往往忽略這點。先秦思想家莊子有句名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句話源出《莊子》一書,,天馬行空,充滿浪漫和奇想,神話與寓言結合,探討形而上學,以至道德社會哲學的問題,是一本極有深度的思想和哲學著作,書中有不少討論到有用與無用的問題;其實要判定一個東西或是一個人到底有用或無用,真正來說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全因個人主觀的角度和位置而定。我們在做價值判斷的時候很難只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一個東西看似無用,可能對它自己本身卻有大用。
(二)
『古木與雁』,有一天,莊子帶着幾個弟子外出,經過一片山林,看見一棵參天古木因為高大無用而免遭於砍伐,於是莊子感嘆說:「這棵樹恰巧因其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
晚上,莊子和他的學生到友人家中作客,主人殷勤好客,吩咐家裏的僕人說:「家裏有兩隻雁,一隻會叫,一隻不會叫,將那一隻不會叫的雁殺來宴客。」
莊子的學生聽了很疑惑,向莊子問道:「老師,山裏的巨木因為無用而保存了下來,家裏養的雁卻因不會叫而喪失性命,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這繁雜無序的社會呢?」
莊子回答說:「還是選取有用和無用之間吧,雖然這之間的分寸很難掌握,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規律,但已經能夠避免許多爭端,足以應付人世了。」
沒有用的樹木能夠被保存下來,但不會叫的雁卻被殺死,兩者之間的分寸究竟應該如何拿捏呢?實在很難用一個絕對的標準去衡量,然而我們至少應該明白,事情的『過』與『不及』都是不對的,待人處事本在於拿捏輕重緩急,情商的智能莫過於此。
(三)
關於「有用與無用」,也許莊子再舉一個例子,加以闡述。
從前有個姓石的木匠,來到齊國,看見一棵巨大的櫟樹矗立在祭祀土地的廟裡。該樹約千丈粗,高度堪比高山,樹冠寬得像一把巨傘,能遮蔽幾千條的牛在樹下休息。觀賞人潮眾多,然而石木匠卻看都不看便走掉了。
相反,石木匠的弟子們很感興趣,仔細看夠後才發現師傅不見了,連忙追上,問道:「師傅,這麼巨大的樹很罕見,您怎麼不看一眼?」
石木匠說道:「算了吧,不過是廢木而已,這種木材做船會沉入水底,做棺材會很快爛掉;做器具又不夠堅固;做門框又會流出汁液;做柱子又會蛀蟲。根本是一棵沒用的樹,所以才會長得這麼高大。既然沒有用,我看它做什麼? 」
那天晚上,石木匠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那棵大樹對他說 : 「你白天說我什麼來著?廢木?我說你才是廢人吧!你怎不想想,我如果有用的話,不早就給砍掉了嗎?那能活到今天? 那些所謂有用之果木,一旦果子成熟,多少人攀爬上去採摘果實,樹枝折斷無數,捱不了幾年就完蛋了。」
大樹又說 :「這些果木正是因為展示了自身的有用之處才遭到毀損,世間上所有事物都是同一道理。因此,從很久之前,我就謀劃著「無用」的夢想,幾次死裡逃生,好不容易存活到現在,實現我「無用之用」的理想。你我都只是世間萬物之一,為什麼要這樣貶低我呢?你作為即將死去的廢人,又如何能分辨出廢木?」
第二天石木匠醒來以後,把做夢一事告訴弟子們,並吩咐道︰「你們要注意呀!沒有用的用處才是最大的用處!」 弟子們點頭,然後又問道:「它既然想做個無用之木,為何還要生長在地壇(祭祀土地神的地)呢?」
石木匠制止道:「噓!不許胡說。土地神祇既然讓巨樹寄養在地壇,豈會不知道它的想法?你想想,如果巨樹不在地壇生長,早就被人們以掰斷、折斷、撞斷、壓斷等方式毀損了,想保全自己是不可能的。儘管它的方式與別不同,但終歸是實現了保全自己的夢想,以常理來推測是行不通的。」
(四)
由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所謂有用與無用,都是以世俗的眼光去判斷,自己的認識去判斷,或許是特定的角度去判斷,很多時沒有因應不同的環境和條件變化去變動,去採用適當的「無用」。從人的角度來看,土地廟的樹既不能做船、棺材、門框或柱子,看似沒有什麼用處。可是,從樹本身的角度來說,「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正因為人們覺得它無用,它才能保全生命,對它而言,人們認為的無用卻是樹的大用。此外,我們也發現,人看待事物的時候常常執著於一些特定的功用,好像必須具有直接而實際效用的事物,才可稱為有價值。
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準則,也沒有單一的角度;要知道:立場、環境、條件經常牽動價值和看法,我們面對不同事物時,需要不同的準則,這是莊子告誡學生的生存之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從字面上的理解為,古時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大多選擇挺直的樹木來砍伐,而水井也是湧出甘甜井水者先乾涸。
戰國末期政局混亂,百姓死於戰亂的慘況比比皆是。以當時的情況而言,要麼作為「士」一族,像蘇秦、商鞅那樣投身於社會大展宏圖,要麼像陶朱公那樣纘積財富,卻退隱於江湖,悠閒自在的過日子。這涉及到莊子一直思考的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的話題。
縱觀現代,資訊發達,年輕人對於世道之艱難並不無知,明白不能僅憑一腔熱情,就能夠實現理想和抱負,前路充滿著荊棘和坎坷。這時候唯有沉下心來,以謙虛平靜的心態去觀察和處理事情,方能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價值。然而還有很多身居要職的人,難免當局者迷,糾結於個人成功與失敗的問題,患得患失,不知道一得必有一失,一失必有一得,「禍福其極」。
道德經說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唯有運用智慧,自行擺正心態,觀察所處的環境,端持正態度,在有用中求無用,在無用中求大用;不要只想有用,還要時時不要忘記利用好自己的無用,以能適變的不變應付萬變,做到曲則全,知雄守雌,方能夠保全自己。
值得補充:莊子是中國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他將世界是循環往復的中國概念作了進一步的系統和客觀解釋:「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他認為事物隨之變化是有一定規則道理,連接的會互相約制,到了極限就會折返,終結即是再開始,是事物所有的必然,這一點解釋超越了當時世界很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