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008----《孟母三遷》
8. 《孟母三遷》
(一)
孟子,名軻,中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人性本善,可以通過教化將人提升,作為國家領袖,必須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系統地開創了地球歷史上最早的人本思想等;他周遊列國,有很多門徒和弟子,他的言行合編撰了一本叫做《孟子》的書,成為了四書的部分,是元代以後過去近1000年,中國朝廷科舉考試的重要書本。孟子出生於山東鄒城,他三歲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智慧、勤勞而有見識的女性,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學習和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有一次,孟母看到孟軻跟鄰家小孩打架,孟母覺得該處的環境不好,對兒子的學習無益,於是把家從人多的區域搬到了鄉郊,這是第一次搬家。
怎知新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其家門經過。孟子看到一行人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伙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孟母對於兒子的貪玩和模仿性強很是苦惱,認為這裡也不利於兒子學習,便把家遷回城裏,是為第二次搬家。
(二)
這次,他們搬到城裏,那知附近不遠卻有屠宰場。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來了。孟母看到這樣的居住環境不好,孩子很難集中心思學習和讀書,覺得很生氣,於是又把家搬到學堂旁邊,這是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這次特別選擇家的隔壁是一所學堂,老師每天領著學生學習和讀書,除了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之外,有時搖頭晃腦地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子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另外,他跟著那些每月初一、十五進祠廟的官員,學習起行禮崇拜、揖讓進退的禮節,孟子聰明精進,隨即學得很好,眼界和能力大幅提高,志向立定。孟母看了,心理很高興,覺得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就不再搬家,在這裏定居下來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故事。
(三)
孟母很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首先必要的是給予好的環境,更重要的就是,又從觀察當中,保持母子之間的互動,以身作則,令孩子明白道理,從而立定最重要志向。如果孟子稍有走上歪路或者怠惰,她都會隨時加以啟示,激發孩子自我糾正。
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當時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回來,非常生氣,拿起剪刀,當著兒子的面,「嘩」的一聲,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全剪斷了。孟子嚇得愣住了,急問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孟母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像我織布一樣。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一丈、一匹,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學習和讀書也是一樣,要靠日積月累,努力用功,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逃學偷懶,不肯好好學習和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一樣,變成沒有用的東西,就永遠成不了人才,將來如何成就大業呢?」
這次,孟軻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動,感到非常慚愧。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發奮向學,專心學習和讀起書來,廣交學友,吸收學問和知識。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跟隨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于成為一位飽學德高的聖賢,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四)
從「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故事,體現了母親偉大無私的愛和關懷,我們看到了孟母如何教育孟子成為一個學派的領袖,一個有自己看法和主張的人,一個有強大道德力量的思想家和導師,首先一定要教育小朋友自主和學習,但在自主之前,需要學懂得自制自律,最重要而且是首要的是給予學習所必需而合適的環境,隨機設教,隨事妙喻,促進孩子立志之後,他就可以真真正正成為一個自主自由,又有自制自律道德力量的人。
即使從現代的角度而言,孟母也非常正確,她很注重小孩的幼年教育,立志和品德,才會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不良環境影響,而在學習和品德行為上出現了偏差。為了讓幼年的孟子能將心思放在學業上,孟母不惜搬家三次,這對古代的寡母而言,很不容易。
另一方面,孟母思想敏捷,清晰精準,隨機行動互動,她為了勸戒逃學的兒子,忿而斷機杼,表現了母親的智慧和急欲教好兒子的心情,連靠之維生的生財之物(織布)也可剪掉,足見在孟母心中,兒子的學習和道德品行勝於一切,實在是一位賢明偉大的母親。有中國很多人提倡將孟母生日作為中國的母親節!
宋朝司馬光讚嘆智慧的母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的確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