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 #007----《陳蔡絕糧》
7. 《陳蔡絕糧》
(一)
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後世尊稱為孔子或孔夫子。在他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受到楚昭王邀請,孔子便帶同弟子前往楚國欲答拜楚昭王;途經陳國與蔡國之時,陳、蔡兩國的大夫互相謀劃著說:孔子是當今世上少有的聖賢,深知諸侯各國的弊病。如果他為楚國所用,那麼陳國和蔡國就危險了,於是派人將孔子截於途中。孔子和弟子沒有辦法往前行,導致絕糧七日,幾乎沒命。在那七天裡,孔子與弟子們無法與外界聯繫,就連粗劣的食物都不夠充飢。面對如此困境,旁人很是憂慮,但孔子卻愈加用心講學,心志更堅,與弟子一起歷練,還弦歌不斷。孔子藉此機會對弟子們因材施教,使他們受到啟發,弟子們大有得著,《陳蔡絕糧》留下了儒家對人生歷練和面對困難和阻礙最好的價值及智慧。
(二)
七天絕糧裡的一天,見眾弟子饑餓頹病,分別會見不同的弟子,以分享啟發當前的境遇,首先將子路叫來說話,孔子考問:「《詩經》上說:『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總是沿著空曠的原野在走。』難道我們所堅守的大道錯了嗎?不然為什麼會落到如斯地步?」
子路對目前情況有些憤慨,回答︰「有德的君子才不會困乏的,今天走到如此地步,是不是夫子還未達到仁和智慧的境界吧?所以別人才不信任我們,不讓我們前進。我以前聽夫子說過:『為善之人,老天必定報之以福,為惡之人,老天必定報之以禍。』但夫子執行了那麼久的仁義德行,為何還會處於如此困窘的地步呢?」 子路用心學習,往往喜歡用孔子講過的說話來回應及封駁孔子,往往是論語中最精彩的對話之一。
孔子知道子路的憤慨和疑惑,便闡述開解,講出志向和道德的重要,啟發子路,孔子說道:「子路啊,你不明白道的真諦和真理呢,讓為師告訴你吧:你以為仁愛之人必定能得信任,如果是的話,那麼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了;難道有智慧的人必定被諸侯所用,那麼比干就不會被剖心而死了;如果忠誠之士都能得到好下場,那麼關龍逢就不會遭到刑戮了;所以說,直言勸諫是好,但別人不會乖乖聽從,要不然伍子胥也不會被賜死了。」
孔子又說道:「如此看來,一個人能否遇到良好境遇和發展,是時機和機緣的問題;一個人是賢或不肖,則是才能問題。君子博學且有深謀略者,懷才不遇的大有人在,豈只為師一人?況且芝草幽蘭生於深林之中,並不會因為沒有人欣賞就不散發芬芳;」
孔子強調說:「君子最關鍵的就是:修道立德,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就道德學問,絕對不會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盡力而為是人的本分,生死富貴是命運的安排。因此,晉國公子重耳有建立霸業的思想,是因為被衛國與曹國羞辱。越王勾踐有建立霸業的思想,是因為會稽之圍。」
孔子總結說:「故身處下位而無懮者,則思不遠,掌握不到未來的發展;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情況沒有深刻的認識和反思,好逸惡勞,對生活和工作沒有什麼目標,則志向不會深廣,應對身所處各方面的能力和意識也沒有廣泛發展起來。這樣的人如何能夠掌握自己的未來,怎會曉得自己將來的結局如何呢?這樣是很難有好前途的。」
子路聽了有所領悟,於是向夫子辭謝而出。
(三)
孔夫子又召子貢來問跟子路一樣的問題。
子貢說:「夫子您的大道至大至深,因此天下沒有地方可以容納夫子啊!夫子何不稍稍壓低一點標準呢?」
孔子聽了,說道:「子貢啊!一個好的農夫能種植莊稼,卻不一定能有收穫;良工巧匠能製作精巧的器具,卻不一定能盡如人意。君子能夠修養道德,處理好政務,也不一定能被別人接受。如今我們不能修養道德,卻尋求容身之所;子貢啊,你的志向還不廣大,思慮還不夠深遠啊!」子貢聽後,深感自身的不足,於是拜謝夫子而出。
過了一會兒,顏回進來,孔子又問了他同一個問題。顏回說:「夫子的大道至大至深,天下沒有能夠容納之所;雖然如此,夫子還是盡力推行大道,這個世間不能用夫子,是諸侯的恥辱啊,夫子您有什麼問題呢?正因為您的君子本色,才為世所不容啊。」
孔子聽了顏回的話,非常欣慰,感慨道:「有你這樣一位,確是顏氏之子啊,將來若有機會,為師願意輔佐你,因為我們是多麼志同道合啊!」
(四)
孔子身處逆境,不會垂頭喪氣,不但不氣餒,還想透過音樂來鼓舞弟子們的士氣。孔子把弟子們叫到跟前,分享人生志向、道德價值,和境遇及困頓順逆的關係,對他們進行了一番有層次和有深度的境遇教育。孔子先探求學生對當前的理解和看法,因材施教,因境設局,因事求悟,以道啟德,以逆境開導人的智慧,根據弟子的回答,逐個回應指導,闡發追求大道的意義,引導他們瞭解是次受困受難的價值所在,應該如此修為:促弟子們把絕糧逆境的痛苦轉化,視作為他們人格修養的一場磨練。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正是承繼孔夫子《陳蔡絕糧》的精神。孔夫子是一位偉大的導師,給與人無比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智慧,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論語》記載了他和他的弟子精彩精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