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會故事 #003----《大禹治水》
3. 大禹治水》
(一)
中國歷代受盡水患困擾,洪水成了我國重大災害之一。堯舜時期,水患肆虐,百姓無家可歸,只好四處逃難。舜帝有見洪水造成嚴重災害,人民苦不堪言,心中焦急如焚,急欲解決水患,只好四處求助,找人引薦,眾人舉薦禹,舜帝聽從眾人意見,任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歷時十三年,終把治水做好。
(二)
帝堯晚期,中國又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嚴重影響百姓生活。帝堯問四岳誰可以治好洪水。四岳說:「鯀可以。」帝堯說:「鯀這人本質不行,敗壞宗族,且不聽命令。」四岳說:「讓他試試,不成功再說。」 帝堯於是聽從了四岳的意見,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水患,卻用錯方法,採用了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河堤,令水越淹越高,歷時九年,都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及至舜帝,水患猶在,年年於夏季肆虐,甚至長期不退水。在茫茫一片汪洋的大地上,目之所及俱為水,百姓無家可歸,只好四處逃難。舜帝見洪水肆虐,導致民不聊生,憂心如焚,急欲找人治水,解決燃眉之急。眾人舉薦鯀之子禹,舜帝初有猶豫,後迫於情勢緊急,而聽從眾人意見,任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三)
禹是一個精明能幹、大公無私的人;接受任命後,心中時刻想著如何解除水患,讓百姓儘快脫離苦困,於是召集了大批百姓前來協助。他凡事親力親為,包括視察河道,深刻檢討父親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治水失敗的教訓,從而改變治水方法。改「障水法」為「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禹率領百姓,整天泡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憑著禹的不屈不撓,勇於開拓的精神,歷經十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沿著新開的河道,服服貼貼地流入大海,終於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在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可謂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史稱「禹貢九州」,首次將中華大地農耕文明的地域全部歸入版圖。他先治理九個州的土地,然後治理山,把整個中國的山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從而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
治水十三年,禹最為後世稱道的是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接受治水任務之初,正值新婚,卻毅然離開妻子,踏上治水之路。大禹親自率領廿多萬治水群眾,浩浩蕩蕩地全面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工程。為了治理洪水,大禹甚至「三過家門而不入」。相傳第一次經過家門時,禹聽到妻子剛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當時禹心中既激動又高興,為怕耽誤治水,不敢進家門,見初生孩兒一面。第二次經過時,其子正被母親抱在懷中,當時幼子已經牙牙學語,懂得揮動小手打招呼,但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敢停下來。至於第三次,那時兒子已經長大,懂得呼喚父親回家,禹隱忍不入。天倫之樂,骨肉至親,大禹能忍人所不能忍,一心只想治好水患,耗盡了所有的心力,終於克服重重的困難,完成了偉大的治水大業。
(四)
大禹成功治水,讓原本飽受水患之苦的百姓,能夠重新建立家園,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實在居功至偉。人民為了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大禹治水的過程之中,表現了超卓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全心全意為公衆服務的精神更感召了大家,團結了大家,使得九州的人民和各地的部族領袖都聽他的統一指揮和調配,集合眾人的力量,才能運用人的能力與大自然戰鬥,戰勝巨大的天然災害,最終將大洪水問題解決。這是精神力量的勝利!眾志成城的力量!
及後大禹更因治水有功而受舜禪讓,繼帝位。夏禹王登天子之位,並以自己的封國夏為天下之號,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有學者研究認為:鯀禹兩父子的名字很有隠喻,這是中華文化價值智慧和理念的特質,特別父子之間,永遠有繼續和變革的傳承關係,永遠有子承父業的要求。鯀是魚的意思,禹則是蟲的意思,兒子禹是從腐爛的魚鯀身上生長出來!雖然,鯀用錯方法,治水失敗,他的兒子禹卻由更新鯀錯誤的方法,反向變革,引伸出新的而且正確的方法出來。是否同意有這個隠喻和意思,就見仁見智了。